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舆论传播力引导...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左力老师“一...
学思想 重实践 | 在学思践悟中推动...
学思想 见行动 | 分享职教成果 续...
学思想 见行动 | 我院党委书记戴裕...
我院召开“喜迎党的二十大,培根铸...
“印度MicroMouse国际挑战赛”冠军...
轻工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
轻工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
2019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访谈...
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奖教师学...
轻工学院 见义勇为好少年——李政...
党委中心组11月集中学习材料
党委中心组9月集中学习材料
专题四集体学习
专题四学习材料
专题三学习参考——习近平总书记广...
专题三学习参考——中国式现代化专...
内容显示页
当前位置: 媒体轻工
《新华社》客户端 在产教融合中加速奔跑
时间: 2020-05-28


亮蓝色、明黄色、艳粉色、草绿色……这些颜色各异像竹简一样的冰袋,是天津冰利蓄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冰利膜”蓄冷软包材,它采用食品级蓄冷剂,不仅无毒、无害、无污染,而且可降解、可回收、可重复利用,一经投放市场就深受阿里巴巴、盒马鲜生、京东7FRESH等1000多家国内外知名新零售商的青睐。

在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孵化”的5年来,冰利蓄冷可谓“战果”累累──现有专利百余项,先后荣获全国安全食品产业创新技术奖、中国食品冷链产业“金鼎奖”之最具发展潜力企业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行走在津南大地上,穿梭于创业苗圃、产业园区,处处都能感受到创新创业迸发出的活力:愈来愈多的高校创业团队扎根津南、愈来愈多的科技成果在津南转化、愈来愈多的高校人才成为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深化区校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津南区改革创新的最强音。

海棠众创大街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唐文博 摄

搭建创新载体 孵育创新创业的“种子”

“自2014年以来,津南区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区域内共建了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区科技局副局长胡国权说,“这些载体集科技成果研发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高端人才汇聚培养等功能于一体,造就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引进了一批创新人才,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

南开大学教授陈永胜创立的普兰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通过创新载体成功“孵化”的一个典型代表。2015年,陈永胜带领石墨烯基材料研发团队入驻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主要从事石墨烯基材料及其新能源应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超级电容器、钛酸锂电池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在津南区和研究院的全力支持下,该团队始终坚持推陈出新,几乎每月出一项专利,目前已拥有30余项发明专利,企业营业收入实现每年3倍速度增长,呈现跨越式发展。

为持续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津南区还出台了《津南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管理办法》,从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引育、项目支持等方面建立了政策支持体系。同时,对高校研究院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费用房及年度扶持资金,对研究院入驻企业积极申请相关科技资金支持,全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一组数据,反映出津南持续上升的科技创新热度:截至目前,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果转化中心等各研究院共引进孵化企业380余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69亿元,80余个科技项目获得市区科技资金支持,40余名博士学位以上人员来区创新创业,21家入孵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企业认定为“雏鹰”企业,1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除了共建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中心,海棠众创大街、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等实体孵化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贷款对接、生活配套、引才补贴等一系列惠企政策、服务措施着手,为入驻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目前,天津大学长江学者杨全红在这里积极研发“石墨烯”抗菌口罩专利产品;天津赋力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锁定养老康复领域,研发肌电检测等医疗领域机器人;海龙马(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育吧”新经济模式APP,通过线上线下O2O模式,促进个人健康理念形成……

这些承载着梦想的创新载体,孕育出许多掌握着“高新尖”技术的“弄潮儿”,他们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津南创新创业的花火。

在冰利蓄冷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蓄冷剂罐装 唐文博 摄

校企合作共建 厚植创新创业的“土壤”

回忆起找工作的经历,毕业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申杰却一脸轻松。因为当绝大多数同龄人在体会找工作的艰辛时,他早已通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实习考核,成为津南区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鸿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

申杰说:“还在上学期间,我们就来到鸿远电气进行顶岗实习,花了几个月时间潜心学习电气自动化操作的各项基本技术。在这里每天、每周、每月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专业知识考试、实操技能培训既全面又详实。”在他眼里,顶岗实习更像是进入了一个“工厂学校”,企业技术工人就是老师,手把手教技术操作,巩固加深理论知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练就一双熟练使用技术的‘双手’,还能获得一个让技术能力发挥最优效应的岗位,这很难得。”

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申杰并非个例,很多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被企业提前“预订”,而这正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市鸿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在合作共建中,轻工学院与鸿远电气一方面共同开发并申报了“安全技术与管理”新专业及相关课程,满足企业自身用人需求;另一方面,鸿远电气投资4000万元,建立占地7000平方米的全国首家“安全用电培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实操实训搭建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鸿远电气与轻工职业学院的合作中,企业下足了功夫,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截至目前,鸿远电气已开展顶岗实习培训200余人,受训学生就业率实现100%,鸿远电气也因此留住了一批技能人才,为续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积累了人力支持。

无独有偶。津南区另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也是校企合作的受益方。通过产学研合作,荣程集团成功实现“由普钢向特钢”“由传统钢材向先进材料”“由钢铁制造商向服务商”的转变与升级,激发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荣程钢铁质量很好,我们对服务也非常满意,希望以后我们能长期合作!”近日,巴基斯坦的客户不远万里发来一段“产品使用感言”,对荣程集团生产的15.0毫米规格钒铬合金热轧盘条SWRH82B-VCr赞不绝口。

一个个校企合作的生动实践,让企业品尝到了产教融合、创新驱动的甘甜,更激发了他们涵养沃土,让“合作之花”开得更娇艳的信心和决心。

鸿远电气安全用电培训基地里技术人员进行实操教学 唐文博 摄

打造引才高地 播洒创新创业的“雨露”

距离“职等你来、就业同行”津南区复工复产2020年空中双选会结束不到24小时,已经有多名求职学生接到用人单位发来的录用信。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应届毕业生韩君兴奋地说:“受疫情影响,我们无法像往常一样参加现场招聘会,但这场‘空中双选会’非常及时,解决了我们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网上投递简历,与用人单位视频“面试”……津南区人社局面对疫情影响,联合海河教育园就业联盟及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举办了“空中双选会”网上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就业搭建线上平台,做好“云服务”。活动期间,津南区82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平台累计浏览量达到6874人才,800名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

这是今年津南区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搭建供需平台的一个有力举措,也是津南区深化产教融合、进行区校人才合作的一个缩影。“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为吸引、集聚海河教育园人才就近就业创业,津南区制定出台了《津南区引聚海河教育园区人才创新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及四个《实施细则(试行)》,以最大的诚意向广大高校人才抛出“橄榄枝”。

“政策主要从鼓励企业吸纳海河教育园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海河教育园区人才在津南创新创业等14个方面制定了相关优惠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人才到津南工作。”区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科副科长李春芝说,“对符合条件的海河教育园区人才,津南还将在住房、交通等方面给予优待,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留住人才,让人才安心工作。”截至目前,津南区已发放引聚海河教育园区人才创新创业就业政策补贴896万元,为大学生及大学创业导师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笔,发放金额1415万元。

这项政策“红利”,不仅吸引高校人才集聚津南,也为许多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的企业注入了强心剂。很多企业负责人表示,区内企业吸纳海河教育园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津南区政府将给予企业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达50%,最长能补贴5年,对于广大创新创业企业而言,在大大降低用人成本的同时,还能为优秀人才开出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招人难的问题。

除了“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津南区还致力于搭建人才集聚平台,一边通过“修炼内功”发现和培养人才,一边巧借外力盘活人才资源。去年,津南区与北京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借助其智力资源,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津南园)应运而生。依托产业园的人才资源优势,“天津商业大学会展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就业见习基地”等载体相继入驻,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得以促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伴随着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新机遇,津南区激流勇进、深耕细耘,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呈现出关系更加紧密、渠道更加畅通、成果更加务实的良好局面。相信通过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联姻”,津南区深化产教融合的步伐将不断加快,这片创新沃土也将不断释放发展动能,全力打造创新发展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