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科学研究
  • 国际交流
  • 招生就业
  • 人才引进
  • 创业教育
  • 联系我们
  • 院长信箱 服务热线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机构导航
    • 招生工作
    • 就业工作
    轻工动态 | 聚焦立德树人 共绘育人新篇——我院成功召开大思政课建设交流研讨会
    时间: 2025-07-05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聚焦立德树人

    共绘育人新篇

    ★我院成功召开大思政课建设交流研讨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部署要求,系统谋划新时代思政育人体系,凝聚共识、谋划发展,7月4日,我院在涵哺楼第一会议室召开大思政课建设专题交流研讨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子铮出席会议并讲话。学工部、党委办公室、网信办、宣传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分管领导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周显晶主持。


      会议伊始,周显晶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作工作汇报。她介绍,自2022年以来,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一体两翼三环”大思政课发展模式内涵建设,在党建统领、师资培养、课程改革、育人实效、社会服务等五个方面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随后,会议聚焦“拓展育人场域、创新育人机制、凝聚育人合力”等核心议题,八位教师代表结合各自丰富的实践探索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三位拟任教研室主任率先建言:马璐立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岗位,提出“构建‘大师资’体系,提升育人实效”的实施路径;于秋丽强调“构建跨区域协同育人新生态,赋能智慧思政教育新发展”的特色方案。王娇聚焦“大思政视野下马院的多元协同”,规划如何汇聚育人合力。三位新任主任的发言,分别从建好“大师资”、搭建“大平台”、善用“大合力”三个维度,为思政课改革向纵深推进提出了具体举措。





      三位即将跨部门挂职的教师带来跨界思考:唐英伟提出“党建引领与思政教育协同助力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创新模式;王建深入阐释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建好建强大思政课”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责任;薛羽洁结合新双高光伏专业群建设,借力网信平台,设计“数字联合思政资源矩阵”工作方案,为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协同育人提供了实践范本。三位教师均立足新任岗位,提出了清晰的工作目标与要求。





      两位一线教师代表分享实践心得:张华娟从教学科研双维度出发,强调“自修以润生,立教而树人,以学术深耕提升课堂思想穿透力”;陈筱琬则聚焦育人形态创新,提出“以学生社团力量搭建思政育人第二课堂”模式,致力于推动思政教育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跃升。




      会议最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子铮围绕大思政课建设核心议题作总结讲话。他立足全局视角,对各位教师的汇报进行了精准点评,并对教师个人成长及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与殷切期望。李子铮指出,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要以学院“双高”建设为契机,着力破解发展壁垒,积极构建动态反馈与螺旋提升的长效机制。他强调,一要完善机制,加强协同联动。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真正实现思想共识与行动步调的同频共振,将本次会议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二要建强队伍,持续蓄能聚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着力培养和涌现更多骨干力量,形成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育人队伍格局;三要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突破。鼓励全体教师把握发展机遇,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持续为大思政课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献言献策、贡献智慧。



      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交流深入,为我院下一阶段大思政课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将会议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广泛凝聚发展合力,全力推动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








    天津海河教育园雅观路1号 / 邮编:300350
    津ICP备13006016号 津教备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