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合峰会期间,天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场国际盛会增添了浓郁的中国色彩。此时此刻,15件曾惊艳亮相上合峰会的礼物集体登场,在我院产教研创大楼限时展出。这15件礼物均是天津非遗文化的瑰宝,它们或以精巧的技艺展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传递历史文化的厚重。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从细腻的雕刻到绚丽的色彩,从古朴的造型到精巧的设计,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此次专题展不仅为轻工校园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更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
田氏船模制作技艺,是中国古代木船的缩小模型,起源于大运河繁荣昌盛时期。田氏船模有百年以上历史,从1867年田继勇到田星、田起元、田恩祥,至今的田霞传承第五代。田氏祖上以养船为业,冬季河面休业,就制作小的木船供孩子玩耍,慢慢发展成现在制作古代渔船,游览船,对槽船,官船的田氏船模。田氏船模不同于其他船模,它全部为仿真缩小比例的船模,至今船上的零部件,船体龙骨,和排船制作依然保留真船的制作工序。2014年协助拍摄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了古代对槽船,又一次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古代大运河繁荣昌盛的景象。
二、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
天津风筝多以动物、飞禽图案为主,受到中国画、版画和杨柳青年画等风格影响,吸取多家之长并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筝流派。市区内外会扎制风筝的民间艺人众多,而以“风筝魏”最为著名。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筝魏”创立至今已有150年历史,其风筝讲究选料精良、做工精细、工艺独特、造型逼真,兼具赏玩价值及艺术价值,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魏博文立足新时代,秉持初心,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号召,借鉴参考不同的国家文化与“风筝魏”自身特色艺术风格进行碰撞融合,赋予风筝制作技艺崭新艺术色彩。同时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普及非遗知识和技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三、天津葫芦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遗天津葫芦制作技艺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至今五代传承。制作技艺包括范制、醒模、烙制、彩绘、堆金等工艺。范制葫芦也叫匏器,需要36道工序。由于看不见葫芦在模具中的生长过程,所以成功率极低,这形成了天津独有的一门绝技。葫芦庐从非遗传承上寻突破,从运行体制上求发展,建立了葫芦庐艺术馆、博物馆、世界葫芦种子库等。并与国内多所大学产学研联合,将葫芦制作技艺融入专业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国内首个国家级非遗与专业大学融合的非遗研发中心,培养学生葫芦制作技艺和营销能力。通过师带徒的教学形式,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四、杨柳青木版年画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末,因产地而得名,有近四百年的存续轨迹。1949年,新中国成立,杨柳青年画重获生机,承担了扮美新生活、宣传新思想、普及新文化的艺术功能,成为中国政府保护民间艺术,重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活态样本。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其工艺的完整性、传承的活态性、广泛的流布性,对中国年文化独一无二的代表性,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简称为“勾、刻、印、绘”四步,过程复杂,杨柳青木版年画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年画之首”。
五、曾氏津派盘扣技艺
曾氏津派盘扣技艺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东区区级项目,曾氏华服特色技艺为盘扣技艺,其中盘扣技艺也是一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这使得盘扣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形影相依,成为中国传统服饰的标志性元素。它是中国的民族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以画龙点睛之笔出现在中国传统服装上面!几百年来,它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观念和象征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自然灵性和人文精神!曾氏津派盘扣在传统盘扣上做了大胆的改良和创新,结合盘、缝、包、缠等多种工艺,结合配色、拼接等多种技巧于一身的小小一枚盘扣,制作工序繁杂,从布料的熨烫、上浆到扣条的缝纫、黏合,每一步的一丝不苟才能成就最后的精致。盘扣正以新颖的方式展现于各种首饰、挂件配饰上,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展现传统之美。
以上五门非遗技艺,只是此次上合大礼校园展的部分精彩内容。后续两期报道中,还将有更多曾亮相上合峰会的天津非遗瑰宝与大家见面,带您继续探索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