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大礼闪现
轻工校园
上合峰会期间,天津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盛会增添了浓郁的中国色彩。目前,15件曾惊艳亮相该峰会的天津非遗瑰宝,正于我院产教研创大楼限时展出。这些作品凝聚了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凭精巧技艺、独特风格展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历史文化的厚重,此次专题展不仅为轻工校园带来视觉盛宴,更让师生近距离感受非遗博大精深,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
十一、郑氏漆器制作技艺
郑氏漆器制作技艺始创于天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是中国唯一的一家复原具有6000年历史的陶胎漆器工作室。工作室复原中国传统“陶胎漆器”技艺,秉承“艺工结合”的理念,创新陶胎漆器艺术作品,目前是国内技艺最为精湛的冷门绝技,作品被国内多家收藏机构以及德国、蒙古国、法国等地收藏。2023年工作室被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第一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团队现由工艺美术大师、文化名人及身怀绝技的匠人组成。作品被西南现代民艺馆、香港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天津医科大学校史馆、天津工业大学等机构和私人收藏。
十二、达仁堂“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
2014年,达仁堂“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丸、散、膏、丹是中药的传统制剂,达仁堂制作的蜜丸,因粉质细腻、服用方便、宜于保存,有“蜜丸之王”的美誉,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系达仁堂传统品种,处方见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达仁堂乐家老铺创始人乐显扬之子乐凤鸣整理的《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清·嘉庆三年(1798年)吴瑭撰《温病条辨》载入此方。1913年达仁堂创始人乐达仁先生刊印《达仁堂药目》,书中将安宫牛黄丸列为“十大王牌”之一。
十三、宫廷花丝镶嵌工艺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各类宝石。花丝镶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明代达到艺术巅峰,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明清开始大量运用宝石,并改变了我国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而今,宫廷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京津地区。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景泰蓝制作技艺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独特传统工艺于一身。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数次作为国礼登上国际交往的舞台。第三代传承人马玉元祖上世代为官,清朝末年掌管内务府.把武清的亲戚介绍进京学习宫廷花丝镶嵌和景泰蓝制作技艺。十年后返乡,带领家族成员和邻居制作景泰蓝和宫廷花丝镶嵌,形成了北京景泰蓝和宫廷花丝镶嵌生产的重要基地。2023年,被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列入天津市第一批非遗传承体验基地。
十五、茉莉花茶拼配技艺
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茉莉花茶,传承百余年拼配制茶工艺,开拓华夏制茶又一方式,被誉为“北方第一香”。集外形美观、汤色清亮、花香四溢、茶口儿浓酽、耐泡价廉于一身而翘首寰宇。津派飘雪,不仅是上合峰会国宾伴手礼指定用茶,更是茉莉花茶拼配技艺的经典代表,堪称中国四大茶产区茉莉花茶的集大成之作。甄选外形秀丽、香气馥郁、滋味甘醇且耐泡度高的各地早春绿茶为茶坯,搭配广西横县伏天采收的优质茉莉鲜花,经反复窨制激发深层香气。后续再依不同工艺标准、按精准比例精心拼配,最终成就其独特风味——花香鲜灵持久,茶汤醇厚甘滑,口感灵动鲜活,更带着一丝特有的“杀口”劲,凭此独特魅力深受各国夫人青睐。
至此,15件曾惊艳上合峰会的天津非遗瑰宝已全部在我院产教研创大楼的专题展中与师生见面。从田氏船模再现大运河帆影、“风筝魏”翱翔天际的灵动,到陈氏制瓷勾勒的东方美学、“泥人张”定格的市井温情,再到榫卯工艺藏纳的中式智慧、合真药香氤氲的养生之道,每一门技艺都是天津非遗传承人数代坚守的匠心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生动注脚。这场非遗盛宴,不仅让轻工校园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交融的舞台,更让师生们在触摸传统技艺、感受文化温度的过程中,读懂了“非遗”二字背后的历史厚重与创新活力。它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场文化基因的传递,一次对“大国工匠”精神的致敬。
|